
【專欄】關於燈光,其實我想說的是……
幾盞燈甚或一盞燈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徹黑暗,可是它也會給寒夜裡一些不眠的人帶來一點勇氣,一點溫暖。—(巴金)
還記得小時候,我特別喜歡夜晚的城市與道路,當黃金色的燈光點亮了整條馬路,我心裡時常都會浮出「繁華」兩個字。每每在高速公路上看見整條路點亮的路燈,就會有一種幸福感;光真是一個神奇的東西,它可以左右你的感受與情境。
燈光在空間設計當中,著實是一個技術含量很高的議題,因為它有著很多的術語:燈具的種類、燈泡的差別性、色溫、流明數......幾乎談都談不完的專業術語。但是其實說簡單一點,燈光在空間當中最重要的功能,其實不是單純照明,而是創造氛圍。
氛圍與照明的不同在於,照明談的是需求,例如很多人的家中客廳都會有著一盞主燈,一盞亮、全家亮,用的還是白光省電燈管,空間的確是很亮沒錯,但是就只是照亮,只是為了讓人看得見東西。這是過去社會中的實用主義所產生的價值觀念,畢竟三顆省電燈泡可以照亮一屋子,是多麼的經濟實惠,而氛圍,談的就不僅僅只有「亮」這件事而已,還增加了「適合的感覺」。
甚麼是適合的感覺? 我試著用很白話的方式舉例分析一下,一個屬於「戀愛」的空間和「一家人聚在一起」的空間,會有著甚麼樣燈光上的差異呢?
戀愛的空間:
空間較為昏暗,塑造出神祕的氣氛,使人與人更會小聲說話。利用局部的照亮,例如餐桌或是沙發,其他部分就不打光,讓人想看清就得更靠近,因此沒有直接性的照明,反而更多的利用桌燈或是蠟燭,塑造出點狀光源使空間更有立體感,讓裝飾性照明直接成為空間的重點。
家人聚集的空間:
空間較為光亮,使人能夠清晰的辨認彼此的臉,因此選擇燈光的顏色更白一點,讓人在感受上可以更輕鬆地大聲說話。直接照射的燈光較多,例如直接照明的崁燈或吊燈,也相對讓空間比較均亮,當然點綴性的立燈、檯燈依然可以存在,但是裝飾性質較強。
以上只是一個很簡單的描述,但是從描述中,有幾個重點:
●光線的明暗可以暗示出空間中人與人之間的無形距離,與私密感。
●光線的色溫可以影響使用者在空間中的情緒表現,就像速食店因為色溫較白,因此比較容易不自覺放開聲量對話;五星飯店的色溫較黃,較容易帶給人一種高級的氛圍,言行舉止自然顯得收斂。
●直接照明的利用往往使用於空間的均值光,與直接需要打亮的地方,在操作上,往往連結調光器的搭配,來增加均值照明的多變性。
●從設計角度上,真正建構空間氛圍的重點反而是點綴式的燈具,例如壁燈、檯燈、立燈和吊燈…等等。原因在於這類燈具的光線通常都會有一個中介材質,就像是燈罩或是玻璃,由於燈光往往不是直接照射,因此更容易在空間產生出光暈,用陰影來表現出空間前後關係的層次。
各位可以去觀察一下,直接照明與間接的燈帶,這種亮度較大的光線設佈局比較容易出現在亞洲地區的室內設計。我認為這與亞洲人從前習慣有關,偏好選擇日光燈無條件打亮的照明模式,好像不把空間打得啵兒亮就沒有安全感。這幾年因為室內設計的普及化,有慢慢在改變的趨勢。
但是反觀西方的室內設計,天花板上時常是連一盞燈都沒有出現,就算有數量也非常的少。出現的大多是點綴式燈具,他們將檯燈、立燈等等的燈具當成空間的主要照明(建議可以從西方影集去做觀察),這樣的照明方式更容易強調出空間的局部重點,也更容易使空間的立體感增強,形塑出一般人口中「燈光美、氣氛佳」的效果。
我們時常會遇到很多人都會說,把空間打亮才會對眼睛比較好,事實上這個觀念未必正確,應該要說,對於工作與看書,重點的亮度一定是必須的,但是對於生活,其實只要是舒適的感受亮度即可。尤其看電視時,讓空間亮度溫和、不與電視亮度產生衝突,對於眼睛反而會更好喔!
好啦,說了這麼多,我要關燈睡了。

測一測 找到你的裝修風格
▲在均亮的空間下,人們能夠清晰的辨認彼此的臉,感受上可以更輕鬆。
▲昏暗的空間往往營造私密的氛圍,當照明以點綴形式出現,空間中的層次將更為分明。
▲天花板零燈飾燈具的空間照明呈現。
▲局部間照與氣氛燈具相互呼應下的空間營造。
▲真正建構空間氛圍的重點,往往是點綴式的燈具,例如壁燈、檯燈、立燈和吊燈。
▲一盞氣氛燈具往往能為空間創造「亮」點。
作者/楊竣淞
開物設計主持人,時尚雜誌編輯的逃兵,華麗轉身投入室內設計產業。與其到處公關應酬,更適合安靜做設計。沒有紙醉金迷的設計師人生,不是加班或走走散步,就是宅在家當書蟲。書蟲當久了...設計也做好幾年了...突然想碎念一下關於家的樣子......
圖片提供/開物設計
↓↓↓↓ 看看楊竣淞的其它專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