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地蓋屋│巷裡的迷你透天厝,實現三代同堂的願望!
每天忙忙碌碌的工作攢錢,內心最大的願望,莫過於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如果有機會蓋棟屬於自己的房子,你會怎麼選擇呢?
這個從平地一層層蓋起、自地自建的家,就位在台南巷弄之中,三層樓外加頂樓夾層、單層面積僅約23坪的住宅並不算大,卻是祖孫三代一家七口的生活據點,一起來看看建築團隊如何量身打造!
平面扭轉,變出魔術空間
說起這個透天厝的構築過程,建築師黃卓仁透露,基地位在十分狹小的巷子裡,與鄰棟緊密相連,前方的空地又是馬路預定地,大型工程車難以進入,是第一道難題。雖然這道試題在找到營造公司後得以解決,但腹地狹小仍像在背芒刺般考驗著團隊:「我們最終以『相連的兩個方塊,其中一個平面扭轉』的概念訂制出屋型結構」黃建築師說明。

測一測 找到你的裝修風格

建築團隊依建蔽率規劃出三個完整樓層加上頂樓夾層,多了扭轉角度,樓層間的交錯稜角得以打造出空中花園,看似並不方正的建築結構,在黃建築師的規劃下,自有井然有序的居住肌理。

熟齡x親子x影音娛樂x綠建築 全方位的住宅規劃
怎麼規劃家中成員的生活空間呢?這要從屋主一家人說起。黃卓仁建築師侃侃而談,房子的主人是一對夫妻,三個孩子都還在幼稚園、國小的稚齡階段,孩子的爺爺奶奶也一起居住在此。男主人個性內斂,需要有獨立不受擾的閱讀、視聽房;女主人重視環保及孩子的教育,希望房子能有綠建築的舒適概念,同時要有足夠讓全家人活動的空間;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則需要在房子裡融入更多貼心的熟齡設計。
過往的建築作品獲得屋主青睞
至於風格呢?建築師透露,屋主夫妻最初在住家附近看到丁尺建築的作品-「昔屋-人嶼物基地」大為驚艷,在多方詢問下才找到了自己,因此「像昔屋一般純粹、簡約」就是他們最想呈現的樣貌。



三代家人、3+1的樓層分配

二樓的規劃大都圍繞著三個孩子,小姐妹同住一房,但各自有自己的書桌和生活領域;小哥哥房則在另一側,這裡的拉門隔間讓交誼空間多了應用彈性;除了起居空間外,鄰近樓梯處是整個房子的重頭戲─攀岩天井。建築師移除樓板,打造出貫穿二、三樓的天井,「井壁」嵌入攀岩石,地面鋪設軟墊,這裡就成了渾然天成的訓練場,樑下的單槓是男主人鍛鍊斜方肌的必備。在這不到2坪的空間,卻是全家人最核心的場域。



三樓是屋主夫妻的私密天地(巧妙連結孩子遊戲空間),這裡規劃了主臥、更衣間,另一側是男主人的閱讀工作室,在樓層錯落的安排下,這裡也擁有最美的綠植窗景。值得一提的是,建築團隊也充分運用這裡的挑高優勢,在書房作了小小的透明走道;更衣間也有小心機,藍色的牆面作了踩踏橫桿,能爬進孩子的密秘基地(更衣間夾層)。


有感於南台灣熱辣辣的陽光,建築師在整棟廳房上也植入了「綠建築」概念:「我們把樓梯和衛浴配置在陽光最強的西向處,藉著鏤空的樓梯將採光攬進,潮濕的浴室在豐沛的日光與空氣流動下得保持乾爽,屋主一家的活動空間皆安排在光照少的東側,讓生活不受高溫影響。」

正如建築師黃卓仁說的:「住宅是裝載著家人夢想的神秘盒子」,這名為木木之家的房子從最初的紙上談兵,到現在完工入住,不僅成為全家人最安心的居住堡壘,更實現了屋主一家老小的理想生活。這個看似再簡約不過的白色水泥盒子,實則背負了重中之重的使命。「一樓本來規劃的車道,現在成了爺爺奶奶的小菜園,看著房子旁滿滿綠意的絲瓜藤,覺得滿有意思的。」如今房子早已竣工,但關於家的故事其實從來不曾停止,仍繼續書寫著……

照片攝影 #原間影像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