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房價VS裝潢預算,按比分配不吃虧 

收藏

好不容易入手自己的家,但到了裝潢階段才發現,付了頭期款後荷包所剩無幾嗎?別以為入手新成屋就可以省下裝潢預算,想要在日後保有舒適的生活品質,即便是新成屋不也不能將就,買房前就需要將裝潢預算充分規劃在總預算中,以下預算配比不妨參考! 

1.掌握黃金二八比例,上下彈性調整預算

一般來說新成屋裝潢以輕裝修為主,與房價大約控在2:8的比例,也就是總預算的20%最為理想,也可以視需要上下適度增減,一般輕裝潢搭配家電設備控在10%以內,也能擁有基本享受,而30~40%的裝潢費用則能進行部分格局調整,或是增加木作預算等。

style-test-icon

測一測 找到你的裝修風格

arrow-right

2.軟硬裝階層式配比較為恰當

儘管新成屋少了中古屋、老屋拆除、材料更新的預算,不過天地壁的修飾、系統木作櫃設計甚至輕隔間等,仍有不少硬裝上的支出,林林總總的細目可粗分為「硬體裝修」、「軟裝家電(包含家具傢飾)」兩大類,分配裝潢預算時以階層式的配比較為理想。

軟硬裝預算分配

台灣常見20坪新成屋預算分配參考,以裝潢預算120萬計算──

台灣常見20坪新成屋預算分配範例

3.自製軟硬裝分配表,管理更輕鬆

不妨把想要或需要的家具軟裝,依空間一一羅列,就能進一步掌控每個環節中的預算開銷,可參考以下表單生成適合自家的表格製作。

這邊點擊鏈接可直接下載表單↓軟硬裝、家電預算分配表軟硬裝分配表家電家飾軟装分配表

二、善用新成屋特性,減少裝潢預算

收藏

比起老宅、中古屋房價,新成屋雖然公設比高,但能相對減少翻新修繕、格局調整等的大筆預算,不少過來人分享,若能在購屋時善用新成屋特性做到以下幾點,也能做到確實控管裝潢費用的效果:

1.慎選優良建商並充分驗屋

新成屋的好處在於水電管線等基礎建設尚新,不需要額外修繕,但前提是交屋前充分驗屋,確定管線、水電能有正常運作機能,同時沒有漏水、屋裂的重大瑕疵,除了慎選信譽優良的建商外,也建議委託專業驗屋公司徹底檢驗

2.選擇適合格局

絕大多數的屋主購屋時會考量環境、交通,但若不想衍生出高昂的裝潢費用,看屋時就應先挑選符合自己生活所需的室內格局、動線,可以減免不必要的拆除與管線更動費用。

3.既有配備別捨棄

一般買新成屋時,建商會另附地板、廚具、衛浴等基本標配,建議別輕易退掉,一退一拆、再另買另裝之下,將無形衍生出許多費用。不過近年也有建商以贈送全室裝潢、空調等招攬屋主,有過來人屋主表示「羊毛出在羊身上」,贈送品項雖多,但也可能反應在房價上,未必划算,更要仔細評估是否符合自家,以免賠了夫人又折兵。

三、裝修分段分點,省本更優化

收藏

想要嚴謹控制預算,又不希望太委曲自己,其實裝潢也未必要一次到位!建議裝潢時採取「分段式重點裝修」的模式,找出全家人的空間裝潢核心目標,再階段性達成,又或者從基礎、進階、局部優化等順序執行,都能一邊蓄積財力又一邊提升生活品質。

新成屋分段式重點装修
請輸入圖片描述...

1.首階段裝修目標:基礎工程

●預算比例:70-75%

優先處理大面積的基礎裝修如地板、壁面油漆、天花包樑等,以及與生活直接相關的核心裝潢如輕隔間、插座配等,以便於完工後入住生活無虞,另外房屋本身的瑕疵修繕、水電也需要在此階段完成。預算上建議先保留整體裝潢預算的25-30%作為預備金,預防未來衍生的裝潢費用。

2.次階段裝修目標:局部補強

●預算比例:15%-20%

實際居住後想要增加、修改的裝潢項目,像是不少屋主需要加強燈光照明,增加櫃體等,可以從活動家具中補齊自己的需求。

3.最終裝修目標:細部優化

●預算比例:視需求與年限而定

多數居家能在二階段內完成絕大部分的裝潢,再隨時依需要作增添,時間拉長還會衍生出更多需求,像是增加小孩房、儲藏室、調整空間等,分段分次一步步把自家優化至最理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