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不易,裝潢更是預算黑洞,無論預售屋、新成屋或中古屋,裝修費用常常超出預期金額,從格局調整、建材選擇到水電更新,處處藏著隱形成本。本篇解析不同屋型的裝潢陷阱,透過實際案例與專業建議,幫助你精準掌控預算,打造理想且不委屈的居家空間!
一、預售屋的預算陷阱
預售屋因單價相對便宜而吸引許多首購族,而客變就是最有可能超支預算的環節。

測一測 找到你的裝修風格
1.格局改動:客變後還想調整格局?當心額外支出!
預售屋雖然可以進行「客變」,但如果交屋後仍想更改格局,例如拆除牆體、移動門窗或調整固定裝置,往往涉及額外施工費用。此外,拆除過程產生的建材廢棄物還需清運與垃圾處理費用,這些隱藏成本往往在初步預算中被忽略,累積起來可能造成嚴重超支。
【案例分享:輕忽拆除費用,結果多花30%】
某位業主原本在客變階段選擇保留一面隔間牆,但入住後才發現格局不理想,決定請裝潢公司拆除。沒想到拆牆不只要支付拆除費、清運費,甚至影響冷氣與電燈開關配置,最終多花了30% 預算,才完成客變階段就可以搞定的格局。
【如何降低格局改動的額外成本?】
客變階段充分規劃:與設計師、建商詳細討論未來的使用需求,避免交屋後再拆改。
避免影響管線配置:牆體拆除可能影響電線、水管或冷氣管路,施工前務必與專業人員評估,避免後續增加隱藏成本。
2.廚具與衛浴設備:建商附的設備該換嗎?別急著決定!
建商配備的廚具與衛浴設備,多數已達大眾市場標準,能滿足基本使用需求。如果非必要,建議保持原廠配置通常是最省錢且風險最低的選擇。看似簡單的設備更換,往往會牽涉到尺寸、管線、門版設計等細節,甚至導致額外施工成本。
【案例分享:換了洗碗機,卻換來一堆麻煩】
某業主在交屋後決定退掉建商附贈的洗碗機,改為自行選購歐牌全嵌式洗碗機。然而,新機型不僅尺寸與原設計不符,還無法搭配原櫥櫃的門板風格。最終,他不得不額外花費訂製新門板,甚至調整櫃體,意外增加了裝潢成本。
【如何避免設備更換帶來的額外負擔?】
▶詳細確認設備尺寸與合約條款:若考慮更換廚具或衛浴設備,務必確認建商是否有標明品牌與型號,並與設計師討論新設備是否適用。
▶評估水電與管線影響:部分設備(如洗碗機、烘碗機、淋浴設備)涉及水電管線,如須變更,可能需要額外施工,建議先確認相關費用。
3.地板材質:想鋪木地板,該不該退建商附的石英磚?
許多業主希望全室能改鋪木地板,而建商標配的地磚通常為石英磚。這時建議先別急著退掉磁磚,因為鋪設木地板時,地面需要足夠的平整度,才能鋪木地板及隔音棉、防水層,可藉由原本的石英磚打底,來降低地面平整的施工費用。
【案例分享:以為退地磚省錢,結果多花15%】
有位業主以為,退掉建商磁磚,自己鋪卡扣式木地板,可以降低裝潢成本,結果建商通常為「退料不退工」,實際退費非常有限。更麻煩的是,地面不夠平整,最終還得額外支付地面平整費用,導致整體預算增加15%。
【如何避免額外開銷?】
▶木地板選擇:若確定要換木地板,建議直接與建商協商補差價,換成指定品牌的地板。
▶玄關花磚設計:若想在玄關鋪設花磚,可事先與建商確認不鋪石英磚,後續可直接鋪上花磚,省去拆除、清運與額外施工費用。
二、新成屋的預算陷阱
相較於預售屋,新成屋省去了一些客變的煩惱,但在裝潢過程中,仍有許多可能影響預算的隱藏風險,特別是在特殊建材選擇、軟裝設計上。
1.進口建材:交期不確定性
特殊進口建材能提升空間質感,但若忽略實用性與施工難度,易造成額外支出與使用困擾。西班牙復古花磚、義大利大板磚等進口建材耐用且質感佳,但海運時間難以掌控,可能導致工期延誤與額外支出。
【案例分享:海運延誤造成額外支出】
某業主選用進口西班牙復古花磚鋪設客廳,因疫情期間海運延誤2個月導致工期延後,家具需暫存倉庫,額外支付倉儲與租屋費用。
【降低風險策略】
時間壓力大時,建議選擇台灣或現貨供應建材,避免變數。
使用進口建材應預留3-6個月運輸緩衝時間,建議與設計師討論風險。
2.軟裝設計:價格與品質如何取捨?
許多人在裝潢完畢後,為了省錢會購買價格較低的傢俱,但如果品質不佳,後續更換成本可能更高。室內設計與軟裝設計相輔相成,如果沒有預先做好整體規劃,可能會發生配色或材質不協調的問題,導致額外更換成本。此外,許多進口家具、設計師燈具價格較高,若未提前納入預算,可能會讓整體裝潢成本超支。
【案例分享:傢俱不到兩個月就壞掉】
許多網購平台上的低價家具,看起來與高價款式相似,但結構、材質可能較脆弱,短時間內可能就會出現鬆動、塌陷等問題,最後只能重新購買,反而多花一筆錢。
【如何避免額外開銷?】
▶大型傢俱:若想購置平價傢俱,建議選擇有口碑的大品牌。
▶軟裝設計方案:建議先規劃好整體風格,並在預算內挑選合適的家具與裝飾品,或委託室內設計師出軟裝設計方案。
3.智慧家庭:早期規劃才能避免額外支出
新成屋裝修時若未妥善規劃智慧家居系統,後期安裝將面臨額外費用與增加工程複雜度。安裝智慧燈控、電動窗簾或居家安全系統時,預埋管線是關鍵步驟,一旦錯過初期佈線時機,日後修改將大幅提高成本。預售屋若有相同需求也應提早規劃。
【案例分析:事後加裝智慧家居,施工費翻倍】
某業主完成新成屋裝修入住後才決定安裝智慧燈光控制與電動窗簾系統,由於牆面已完成油漆,需額外開槽走線並修補牆面,施工費比預埋階段增加一倍,且造成居家環境二次施工的灰塵與噪音干擾。
【如何降低智慧家居的額外成本?】
▶裝潢前全面評估智慧設備需求:與設計師詳細討論未來可能使用的智慧系統,預留管線與接口;
▶不施工的智慧設備:裝潢完工後還想安裝智慧家庭系統,建議單獨選購例如智慧燈泡、智慧插座、智慧音箱、智慧窗簾機器人等不需埋線的單獨設備。
三、中古屋預算陷阱
相較於新成屋,中古屋裝修挑戰更多,從老舊管線到地板翻新,處處隱藏預算地雷,建議提前規劃與給專業團隊評估,安全最重要!
1.管線翻新:看不到的地方,最花錢
台灣不少中古屋屋齡超過30-40年,原有的水管、電線與配電盤可能已經老化,甚至無法負荷現代家電的電力需求。如果只進行表面裝修,卻忽略內部管線檢修,可能導致後續維修費用更高。
【案例分享:浴室沒換水管,三年後漏水大維修】
某位業主購買30年屋齡的中古屋,裝潢時只更換磁磚與衛浴設備,卻沒有更新舊有水管。入住三年後,浴室天花板開始滲水、壁癌,甚至影響樓下鄰居,最後不得不重新拆除磁磚、更換水管,二次裝修成本高達原預算的40%!
【如何確保中古屋水電安全,避免二次裝修?】
裝修前請專業人員檢測水電管線,確認是否需要更換,避免日後維修成本翻倍。
若屋齡超過20年,建議全面更新水管與電線,或請設計師協助請專家來評估。
確認配電盤可支援現代家電負荷,避免日後發生跳電或短路問題。
2.地板翻新:保留還是更換?
不少中古屋的木地板可能有變形、蟲蛀、潮濕發霉等問題,若只進行表面處理,未來還是需處理相關問題。另一方面,如果原本地板狀況良好,過度拆除反而造成不必要的支出。
【案例分享:拆掉舊地板,意外發現地基下陷】
某位業主欲更換35年屋齡的老公寓木地板,施工時卻發現原有地基部分下陷,必須額外進行填平作業,導致施工期延長,費用也比預算多出35%。
【老屋翻新需特別確認】
▶房屋結構安全性:專業的設計師會先安排結構技師仔細檢查房屋結構安全性,確認哪些地方需要進行補強或必須拆除
▶水電管線的老化程度:評估是否需要全面更換,並深入了解牆面、地板等建材材質特性。
3.復古建材:採購與修復成本
中古屋翻新時,有些業主會想保留原有特色建材如磨石子地板、老式窗框或復古磁磚,但某些品項會有材料稀缺與工法特殊的困難,進而增加預算負擔。
【案例分享:磨石子地板修復費超支30%】
某業主保留老屋磨石子地板,因顏色較特別,原物料取得不易,需訂製特殊石粉與工法,而老式窗框的修復也需有經驗的老師傅來處理,費用自然較高,因此整體預算比原先增加30%。
【如何控制復古建材成本?】
▶選擇部分區域保留原有建材,其他區域使用風格相似的現代替代品
▶與設計師討論如何將復古元素融入現代設計,取得美感與預算平衡
結語
打造理想居家空間不僅需要美學眼光,更需要精準的預算掌控能力,透過辨識各類屋型的潛在預算陷阱,提前規劃並尋求專業建議,更能有效防範超支風險。